Skip to main content

Authorjhsu

Author: jhsu

生活的大地是正法與信仰的大地

1990年2月27日於創大洛杉礦分校 今天,各位代表從全美各地前來相聚,路途迢遙,我由衷說聲:真是辛苦大家! 我對各位婦人部員的心願抵有一個,就是「希望妳們比任何人更享幸福」! 人生的目的為何?那就是幸福。幸福有種種層次,決非一成不變的。而相對的幸福更有千百種。佛法的目的,在於成佛。以現代的說法而言,就是建立絕對的幸福–無論發生任何事都不會毀壞、不屈服、不崩塌,真實的幸福境界。 日蓮大聖人曾斷言: 「一切眾生唯唱南無妙法蓮華經,別無遊樂也。」(御書全集1143頁)—世人唯有唱誦「南無妙法蓮華經」,沒有其他的遊樂、幸福。 不論發生何事,是苦、是喜,都要徹底向御本尊唱題。抵要貫徹這種強盛的信心,以煩惱即菩提的法理,必可步上「所願滿足」的至高人生軌道。唯有確立這種可將一切不斷轉化為喜悅與滿足的大境界,才有真實的幸福,充滿無窮快樂的遊樂人生。 廣布的組織也是為了使各位、每一個人都能掌握絕對的幸福。是以各位的幸福 為目的,其他不外是一種方法而已。 社會或生活的大地,又是正法與信仰的大地。唯有以信心為根本,自始至終重視社會、重視生活、重視自己的家,才有廣宣流布的穩健進展.,「信心即生活」就是我們的永遠指標。 入生的目的在 求真實幸福 為了祝福今天的婦人部講習會,又滿懷感謝各位從全美各站專程趕來的心意,會後敬請各位一一瀏覽瀏覽創價大學典藏的一些至寶。 首先是美國歷任總統的書集,其中包括喬治.華盛頓(George Washington)及歷來總統的親筆函,連同他們的肖像一併陳列。 其次是拿破崙臨死前遺留的書簡集,還有訴求義大利信教自由的其他書信。 第三類是雨果(Victor Hugo)的《懲罰詩集》(Les Châtiments)初版本與書信,詩集裡有雨果親筆的題詞、簽名。 接下來,是湯因比博士(Arnold J. Toynbee)寫給前國務卿杜勒斯(John Foster Dulles)訴求巴基斯坦和平的信函、德國大音樂家華格納(Richard Wagner ) 描述《漂泊的荷蘭人》(Tannhäuser)那場演奏的書簡、美國獨立英雄約翰.漢考克(John Hancock)簽署的公文,以及著名人物巴托米奧.班塞廸(Bartolomeo Vanzetti)的書信。 尤其班塞廸的書信,是他遭不實之罪處死前,向法院要求重審而寫下的信長達十二頁,信中寫有「假如我被判死刑,法院無疑是犯下殺人罪。」等,充滿著訴求自由與釋放的「靈魂吶喊」。 這些至寶,說起來是貴重的「歷史遺產」。此外,又以SGI 推進和平、文化、教育運動的一環,將在法國創設雨果紀念館等,在各種層面致力於保存、介紹堪稱人類之寶的種種物品。特此報告這些活動將帶給未來一個深遠的意義。 我希望各位都要成為有教養、有品格的女性。具備知性與溫柔的女性才美麗,周圍的人也會寄予信賴、感到安心。而愈加深信心,愈將擴展知性世界臻於豐饒的,就是佛法。 領導人更是如此,若缺乏賢明與聰穎,勢必無法讓多數人信服,不能達成導入幸福的使命。因此,今天或許也有稍許艱深的話題,想透過「鏡子」談談的「信心」重要態度。 日本自古就認為「鏡子是女人的靈魂」,至今仍常說:「女人離不開鏡子,就像武士離不開刀一樣。」這點在任何國家都是大致雷同,顯然須臾片刻都是鏡不離手的女性也不乏其人。 「鏡子」在佛法上的確有許多意義,也用於許多譬喻。 大聖人也曾教示:「總之,於鏡有重重相傳。」(御書全集724頁)—總之,鏡子方面有重重的相傳。 在此針對我們的信心,作一簡潔概述。 佛法是映出生命的明鏡 御書裡這樣教示:「銅鏡雖能浮顯人形,猶不得浮顯心。法華經非惟浮現人形,亦浮顯心也。非惟浮顯心,更可照鑑先業、未來,無所遍形。」(御書全集1512頁) —銅鏡雖能照出人的模樣,卻照不出人心。法華經不僅可將人的姿態(色法),連人心(心法)也照出來。不只是人心,連過去的業困、未來都一清二楚地照出來。 鏡子映出肉眼可見的容貌或姿態,佛法的鏡子卻連看不見的生命也映現出來。 鏡子是人應用反射法則等的「光」原理,設法使之能夠映出姿態的一項「智慧」成果。 御本尊則是佛根據「宇宙」與「生命」的法則,使人凝視「汝自身」的實相,而得以成佛的「智慧」究極。 正如要整肅儀容不可缺少鏡子般,要審視自己、審視人生,以使生活更幸福、美好,勢必需要「映出生命的鏡子」。 話說前述御文所提到的「銅鏡」之類,古代的鏡子是將青銅、白鋼、鐵等金屬磨製而成,大概還攙入錫之類製成。最古老的這種金屬鏡產在中國、埃及等,最古老的則為研磨石頭表面而成的石鏡,以及水鏡等等。總之,鏡子的歷史與人的歷史同樣古老。說是想瞧瞧自己的長相,或許就是人的本能吧! 這種古代鏡子與現在玻璃製的鏡子不同,只能照出模糊的影像。所以,初次看見玻璃鏡,人人莫不大驚失色。 日本首次接觸到玻璃鏡,是在1551 年,一般認為是方濟各. 沙勿略( Francis Xavier)到日本傳教時帶來的。但是,直到十八世紀,才為日本一般民眾所知。大概因為照得太清晰,使人怔怔地望著這面鏡子的緣故,所以當時的人們把玻璃鏡叫做「自我陶醉鏡」。 日本的「浮世繪」也有描繪女性攬鏡自照的神情。直到十九世紀後半葉,玻璃鏡才告普及。 這裡是美國,尚請包涵,為了日本讀者而介紹一段在日本的歷史。至於美國,不用說,早在拓荒時期就有玻璃鏡了。 磨鏡的傳統